訪談時間 2022-09-15
訪談嘉賓 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劉軍先生,市鄉村振興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楊芳女士,市小龍蝦產業發展促進中心副主任楊運剛先生
內容簡介 潛江市“喜迎二十大”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第四場,圍繞鄉村振興主題,介紹相關工作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
主持人:各位記者朋友,大家上午好!現在,我們舉行“喜迎二十大”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第四場,圍繞鄉村振興主題,介紹相關工作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
出席今天發布會的有: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劉軍先生,市鄉村振興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楊芳女士,市小龍蝦產業發展促進中心副主任楊運剛先生。
首先,請劉局長介紹我市產城融合促進鄉村全面振興相關工作情況。
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劉軍:近年來,我市大力發展蝦-稻特色產業,統籌產業發展與城鄉建設,以全產業鏈建設壯大縣域富民經濟,以“蝦稻共作”模式促進鄉村生態宜居,以創響“潛江蝦稻”品牌提升鄉村特色文化,以產業提檔升級吸引資源要素集聚,走出了一條以產城深度融合引領鄉村振興的發展道路。
一、持續壯大優勢主導產業,夯實產城融合基礎。堅持產加銷貫通,連續20年推進蝦-稻全產業鏈建設,健全現代產業體系,建設現代產業園區,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2021年蝦-稻全產業鏈綜合產值達到600億元。一是做優高效種養。推行《蝦稻共作技術規程》,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和標準化種養,將低產低湖田改造為高產高效田。2021年,潛江市蝦稻共作面積發展到85萬畝,畝均凈收益約3000元,是單種一季水稻收益的五倍多。二是做強精深加工。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吸引小龍蝦加工企業向園區集聚,培育4家農業產業化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33家規模以上加工企業,建設整肢蝦、蝦仁、蝦尾等10多個系列60多個品類的生產線,年加工能力達到35萬噸。推進廢棄蝦殼資源化利用,提取生產甲殼素、殼聚糖、氨糖等物質,開發保健食品提高產品附加值,2021年小龍蝦加工產值達到200億元。三是做大集散交易。在規模化生產基地布局建設81座冷庫,高標準建設40萬噸冷鏈物流中心,構建市、鎮、村三級電商服務網絡,設立17處線上線下交易分中心,形成覆蓋全國500多個大中城市的18小時冷鏈物流網,成為全國最大的小龍蝦交易中心,高峰期日均交易量超過800噸,2022年交易額預計突破120億元。
二、持續改善生產生活條件,提升產城融合質量。堅持生產生活兼顧,提升供水、道路、通信等公共基礎設施,既強化產業發展物質裝備支撐,又改善農民群眾現代生活條件。一是灌排清潔水。圍繞“養蝦先養水、好水養好蝦”,引入源頭活水,治理養殖尾水,凈化生活污水,推進農村水環境系統治理、綜合治理、生態治理,實現“一江漢水潤全城,一江清水灌蝦田”。二是升級產業路。增強以路帶產、以產興業功能,推動道路建設往農村覆蓋、往產業基地延伸,所有鄉鎮和70%行政村通雙車道,自然村組全部通硬化路、通寄遞物流,有效打通農產品進城“最先一公里”和游客下鄉“最后一公里”。三是鋪設致富網。加強農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光纖寬帶和4G網絡實現行政村全覆蓋,促進了農村電商快速發展。全市小龍蝦電商企業和店鋪達到2300多家,物流快遞企業70多家,2021年農產品網絡銷售額60億元,同比增長25%,帶動農民增收2700萬元。
三、深入挖掘蝦稻主題文化,打造產城融合名片。堅持農文旅融合發展,以蝦稻為媒介,拓展特色美食、田園觀光、節慶文創等多元經濟業態,全域打造潛江龍蝦品牌,形成產業帶動旅游、旅游弘揚文化、文化提升產業的良性循環。一是創響蝦稻美食名品。發布油燜蝦、蒜蓉蝦、鹵蝦等烹飪指南,推出128道小龍蝦精品菜肴,開發蝦仁蓋澆飯、蝦球快餐面等快消食品,實現“論噸賣”向“論頓賣”轉變。“潛江龍蝦”主題餐廳在餐廳裝修、餐桌餐具等方面融入大量龍蝦元素,營造濃郁的美食氛圍,被中國烹飪協會評為“小龍蝦美食地標城市”。二是打造蝦稻旅游精品。成立全國首家小龍蝦主題旅行社,推出美食之旅、玩樂之旅、游學之旅等主題線路,開發蝦稻田園觀光、釣蝦體驗等景點項目,讓食客變游客、田園變景區,“潛江吃蝦賞花”入選全國鄉村旅游精品線路,生態龍蝦城獲評湖北省旅游名街,城鄉各處充裕著濃厚的蝦-稻文化氛圍。2021年,全市接待游客289萬人次,旅游收入18億元。三是開發蝦稻文創產品。設計制作龍蝦玩偶、文化衫等紀念產品,創作小說、戲劇、電影等文藝作品,以“蝦稻共作、脫貧致富”為主題的荊州花鼓戲《河西村的故事》被評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舞臺藝術精品。連續舉辦13屆湖北(潛江)龍蝦節和6屆蝦-稻產業博覽會,“潛江蝦稻”被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潛江龍蝦”品牌價值超過280億元。
四、大力促進資源要素集聚,強化產城融合支撐。堅持政府與市場同向發力,以蝦稻產業為載體,聚焦人才招引、資金投入、科技創新,推進政策創設、機制創新,為鄉村建設發展注入不竭動力。一是引育鄉村領軍人才。創辦潛江龍蝦學校,加強高素質農民培育,培養種養、烹飪、電商等專業人才1.5萬余人。支持大學生、退役軍人等近1萬人返鄉入鄉,創辦特色種養、觀光采摘、餐飲民宿,成為引領產業發展、參與鄉村治理的骨干力量。農村能人擔任村支部書記比重達到35%,形成“頭雁領航、強雁跟飛、群雁齊追”的“雁陣效應”。二是撬動多元資金投入。市財政通過以獎代補、設立龍蝦產業發展基金,撬動金融和社會資本近50億元投入蝦-稻產業,產業鏈農民人均收入達到2.9萬元。三是推廣綠色生態技術。研發推廣良種繁育、物理植保、綠色養殖等技術模式,加強生態溝渠、人工濕地等工程建設,打造10萬畝水稻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呈現“蝦跳稻長”的生態田園風光。
主持人:謝謝劉局長的介紹。下面,進入記者提問環節。請記者提問前通報所在新聞單位名稱。
記者一:習近平總書記2021年2月25日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莊嚴宣告,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創造了又一個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能否簡要介紹一下我市脫貧攻堅主要成就?
市鄉村振興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楊芳: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市上下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和重要指示精神,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狠抓責任落實、政策落實和工作落實。市委、市政府把打贏脫貧攻堅戰作為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的現實檢驗,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進脫貧攻堅。市委書記帶頭開展遍訪貧困對象活動,市級領導帶頭落實包聯任務,市直部門主動擔起行業扶貧責任,鄉鎮黨委政府一線落實,各級干部群眾苦干實干,扶貧系統聚焦主責主業,接續攻堅奮斗,共同推動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
一是現行標準下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村全部出列,貧困群眾收入穩步提高。2014年以來,我市累計減貧21877戶67232人,51個貧困村全部出列,實現了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全市建檔立卡貧困戶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4年的2632元增加到2020年的11671元。
二是扶貧資金投入不斷加大,各項扶貧政策精準落實。我市建立了與扶貧任務相適應的財政扶貧投入增長機制,脫貧攻堅以來累計統籌整合財政扶貧資金14.9億元,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了充足的資金保障。精準落實各項扶貧政策,產業扶貧方面,累計發放貧困戶特色種植養殖財政補貼36803戶4746.9萬元;金融扶貧方面,全市累計發放扶貧小額信貸4552筆3億元,貼息3229筆1161.7萬元。教育扶貧方面,精準資助貧困家庭學生,累計發放教育補貼資金8700萬元,惠及10.2萬人次,雨露計劃補貼1266.2萬元,惠及7552人次。健康扶貧方面,建立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補充醫療保險“四位一體”健康扶貧模式,累計住院就診補助2.96億元、門診慢性病就診補助3477.9萬元、醫療救助資金5843.7萬元。救助兜底方面,累計發放農村低保和農村特困供養救助資金達3.7億元。
三是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步伐加快,群眾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全市共安排財政專項扶貧資金2.2億元,實施711個村級扶貧項目(其中2020年4524.86萬元、118個項目),覆蓋全市23個區鎮街道300個村(分場),這些扶貧項目不僅方便了貧困村和貧困戶,而且帶動了整個農村的發展、廣大農民群眾受益,產生了大量的“溢出效益”。
四是脫貧特色產業基本形成,特色產業帶貧機制不斷完善。全市依托“南紅北綠”農業產業發展布局,充分發揮小龍蝦、半夏、優質大豆、綠色蔬菜的品牌效應、市場效應和帶動效應。全市有9505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從事特色種養業,其中,從事蝦稻共作貧困戶4455戶,種養面積5萬余畝,人均增收超1萬元。
五是社會參與度全面提升,群眾內生動力充分激發。利用報刊雜志、廣播電視、新聞網站、新媒體等媒介,大力宣傳中央、省、市脫貧攻堅重大決策部署、工作舉措和脫貧攻堅典型事跡,每年市級主流媒體播發脫貧攻堅專題報道500余篇。開展“脫貧致富帶頭人”“脫貧致富標兵”“最美幫扶干部”等多種典型宣傳,廣泛宣講身邊的“脫貧故事”,用榜樣的力量激勵人,充分調動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六是黨建引領作用充分發揮,基層戰斗堡壘不斷筑牢。牢固樹立“圍繞扶貧抓黨建,抓好黨建促脫貧,檢驗黨建看脫貧”的理念,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累計選派駐村工作隊員4193人次,駐村工作隊、結對幫扶責任人與村支“兩委”干部一起進村組、訪農戶,做實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礎性工作。注重提拔重用在扶貧一線表現突出的干部,累計提拔表現優秀的扶貧領域干部60余名。
記者一: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請問楊局長,我市在防止致貧返貧方面有什么具體做法?
市鄉村振興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楊芳: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強調這是鄉村振興的前提,要持續抓緊抓好,讓脫貧群眾生活更上一層樓。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全市鄉村振興系統堅持“守底線、抓銜接、促振興”的工作思路,堅持把不發生規模性返貧作為底線任務、首要任務,把強化防止返貧監測幫扶作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重要抓手,健全防止返貧監測幫扶機制和部門會商協作機制,構建了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完整工作體系,常態化、不間斷開展基層走訪、部門篩查,今年5月份組織了全市農村人口集中排查,緊盯農戶收入支出、“三保障”和飲水安全等情況,及時將因病、殘、災、疫情等原因存在返貧致貧風險的農戶識別認定為監測對象,采取針對性幫扶措施,確保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目前我市共有監測對象549戶1684人,已消除風險監測對象471戶1462人,沒有出現1例致貧返貧的現象。
下一步,我們將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繼續狠抓責任、政策和工作落實,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促進脫貧群眾生活更上一層樓,確保不發生規模性返貧。重點在三個方面下功夫。
一是在完善監測幫扶機制上下功夫。監測上更加準一些,精準確定監測對象,將有返貧致貧風險和突發嚴重困難的農戶全部納入監測范圍。幫扶上盡量早一些,對及時發現的住房、義務教育、就業、因災因疫因病突發嚴重困難等苗頭問題,抓緊落實幫扶措施,將返貧致貧風險解決在萌芽狀態。操作上盡可能簡化一些,打通各部門監測平臺數據壁壘,縮短認定時間,提高監測幫扶效率。
二是在促進脫貧人口持續增收上下功夫。把產業就業幫扶作為著力點,更多依靠發展來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產業重在轉型升級,逐步提高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用于產業發展的比重,加快補上技術、設施、營銷等短板,帶動提高脫貧人口家庭經營性收入,持續擦亮小龍蝦產業幫扶金字招牌。千方百計穩崗就業,通過組織勞務輸出、提高幫扶車間吸納能力、優化公益崗位等方式,確保脫貧人口務工就業規模穩中有增。
三是在保持政策穩定上下功夫。嚴格落實中央“四個不摘”要求,明確脫貧攻堅任務完成后,再設立5年過渡期,過渡期內涉及“兩不愁三保障”和社會保障類政策,繼續保持總體穩定,對產業就業支持發展類政策適時調整優化,積極研究制定一批新的支持政策,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提供有力支撐保障。
記者二:請問潛江小龍蝦是如何在鄉村振興中發揮重要作用的?
市小龍蝦產業發展促進中心副主任楊運剛: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以“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為總體要求,潛江圍繞小龍蝦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構建特色鮮明、布局合理、創業活躍、聯農緊密的鄉村產業體系,實現從“旺產業”到“興鄉村”的轉變。
1.以產業育人
在潛江,得益于蝦稻產業的快速發展,一方面留住人才,吸引了大批人才就業創業;另一方面培育人才,培育了新型高質量專業人才。小龍蝦產業帶動20萬人就業,這意味著在常住人口近百萬的潛江,大約每5人中就有1人從事小龍蝦產業。潛江率先成立了全國第一家龍蝦專業學院,共培養了13000名小龍蝦烹飪技師和小龍蝦養殖技師。推進“潛江龍蝦萬師千店工程計劃”,為全國3000家潛江龍蝦品牌直營店和加盟店提夠專業人才。
2.以產業富民
通過完善利益鏈,增強產業帶動力。壯大利益創造主體。實施專業合作社、專業大戶和家庭農場創建行動和培育計劃,以小龍蝦產業發展為引領,加強農村土地經營流轉規范管理,鼓勵各類市場主體開展集約化、規模化生產經營。被農業農村部表彰為“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工作全國試點典型經驗推廣單位”的老新鎮秀河村秀之美小龍蝦養殖專業合作社帶動了全村80%的貧困戶,在2018年實現整村脫貧出列,老新鎮2019年入選第九批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建立利益聯結機制。實行“企業+合作社+村集體+農民”一體經營,讓更多農民深度參與農業產業鏈、價值鏈,實現集體增收益、群眾得實惠。2013年,熊口鎮被納入全省21個“四化同步”示范試點鎮。
3.以產業健體
產業發展推動鄉村組織振興,深度挖掘蝦—稻產業文化,結合曹禺文化、章華臺楚文化和水鄉園林自然稟賦,以城帶鄉,以鄉促城,打造堅強的農村基層組織,培養高效的農村經濟實體,深化村民自治實踐。在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方面,潛江市先行先試,大力培育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和龍頭企業,積極探索集體經濟新的實現形式和運行機制。近年來,潛江已建成湖北省市級美麗鄉村示范村29個、整治村96個,創建國家級生態鎮1個、省級生態鎮20個、省級生態村80個,推動農村集體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切實保障農民財產權益,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奠定了堅實基礎。
記者二:楊主任,除了“論噸賣”,潛江小龍蝦也開啟了“論頓賣”的歷程,請問市小龍蝦產業發展促進中心在這個轉變過程中做了哪些工作?
市小龍蝦產業發展促進中心副主任楊運剛:以前,小龍蝦交易走批發形式,利潤較低。現在,向“論頓賣”轉變,零售利潤更高,這就需要實現精深加工升級。目前,潛江市培育小龍蝦規上加工企業達37家,其中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2家,省級龍頭企業7家,年加工能力50萬噸,擁有全國唯一的淡水甲殼素精深加工基地。2021年,全市完成小龍蝦加工33萬噸,加工產值210億元,銷售額205億元。
1.向集聚謀利,推進園區建設。
按照“人口集中、產業集聚、功能集成、要素集約”的發展思路,高起點、高標準、高水平建設占地約3000畝,總投資26.28億元,集研發、加工、倉儲、電商、冷鏈物流于一體的全產業鏈國家級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區,重點建設40萬噸大型冷庫和50萬噸潛江龍蝦精深加工聚集區,引導市內新舊產能有序向園區集中,吸引上下游及配套企業逐步向園區集聚,打造全國農業現代化示范區標桿,推動小龍蝦加工業向產業化、市場化、精細化發展。
2.向科技發力,加強技術研發。
依托武漢大學、華中農業大學、武漢輕工大學等科研力量,開展加工設備、精深加工、風味食品等關鍵技術攻關,加快推動小龍蝦加工業向自動化、智能化轉型,延伸拓展即食產品、調味料、甲殼素、殼聚糖等產品,創新推出保健食品、化妝品、醫藥品等精深加工產品,進一步提高產品附加值。
3.向市場開道,推廣輕餐零售。
探索“中央廚房+餐飲連鎖”經營模式,打造“中央廚房”原輔料全國統一配給。打造“潛江龍蝦輕餐廳和直營連鎖標準店”運營模式,創新蝦稻、蝦茶等捆綁營銷思路,開發潛江龍蝦與田螺、魚、蔬菜等的捆綁營銷產品,帶動提升關聯食品價值。
4.向現代升級,布局高效物流。
要打造升級版的現代服務業,高效物流是保障。潛江市建成全國最大的小龍蝦交易中心及12家功能齊全的區鎮街道交易分中心,實現“基地直采、產地直銷、城鄉直通”,形成覆蓋全國500多個大中城市的冷鏈物流網,高峰期日均交易量可達1500噸。
主持人:謝謝楊主任的回答。由于時間關系,今天的問答環節就到這里了。謝謝記者朋友對鄉村振興工作的關心和支持。如果還有其他感興趣的內容,會后可以同我們相關部門聯系交流。再次感謝各位記者朋友的提問。
今天的發布會到此結束!